Monday, January 24, 2011

凡事自有它的目的 (創 45)

凡事自有它的目的 (創世記 45:1-15)

在美國生活20年後,我和妻子因為家庭和事奉的原因,決定回到亞洲。在2008年8月還沒有抵達香港之前,我妻子決定去澳門一所唯一聘請她的學校上班。我反對說:「我們去香港不是要分開的。」然而這就是我們周間生活的實際情況。

一年半後,她被診斷出癌症。2009年3月動了手術後,她的傷口和駝背的身體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恢復,之後又經過六期的化療 ──每三個星期一次的注射令她在之後的十天感覺無力、沮喪,最後還有為期五週、每日的電療。除了繼續服五年的激素療法藥 (hormone therapy),她也有看中醫。

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我們才看到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以及祂在我們生活中的供應。她的同事們很支持她,其中有一個同事的太太是牧師的女兒,另一個同事與她參加同一個信仰研究小組。他們甚至幫她代課,並且遷就她的時間來安排事情。

與大多數患者不同的是,我的妻子沒有嘔吐或體重減輕的現象。其實,每次化療後,她的體重還增加了一磅。最大的祝福是她在香港的三名姊姊把她照顧得很好,其中有一個從美國回來陪她五個星期。他們負責找人消毒房子、購買營養食品,方便的時候就預備午餐。

約瑟的麻煩比一般人更大。他和其他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十分艱難。他被出賣、離鄉背景、不幸入獄,他被人遺棄又被人遺忘,但他沒有被任何困難給擊垮。有神在他身邊,他不受監獄或絕路所攔阻。從十七歲還年輕的時候 (創 37:2),約瑟就遭人欺負、受人背叛,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雖然他被襲擊、被污告、被拘捕,但他從來沒有生氣或感到不憤。後來的約瑟是一個聰明、成功、優越的人,但他的品格如何呢?他是否成了一個可怕的怪物、冷酷的機器,還是失控的瘋子?如果有機會,他會不會像他兄弟 (創37:28)、像他老闆的妻子 (創39:27) 或像其他囚犯,特別是埃及王的酒政長 (創40:23),用這些人待他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呢?

什麼因素可以讓人勝過自己的問題?為什麼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些人變得更好,而有些人變得更壞?我們如何抱著自尊和盼望去克服過去的傷痛和恥辱?

一個受背叛的人如何成為一個更好、更有恩典的人,而不是一個消極、破碎的人?為什麼我們必須了解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

從怨恨中得釋放
45:1約瑟在左右站的人面前情不自禁,吩咐一聲說:「人都要離開我出去!」約瑟和弟兄相認的時候並沒有一人站在他面前。2他就放聲大哭;埃及人和法老家中的人都聽見了。3約瑟對他弟兄們說:「我是約瑟。我的父親還在嗎?」他弟兄不能回答,因為在他面前都驚惶。(創 45:1-3)

在香港住了兩年後,我突然間在一個月內聽到本地人說「酷」字兩次。我在船上也遇到一個教會執事,他對我說以前他和他太太是很「酷」的人。我心想:「這樣稱讚自己很奇怪。」照我在美國所理解的,「酷」是一件好事。一個酷的人在美國是一個「很棒」的人。「酷」也可能表示了不起、好極或時髦的意思。

還有一次,我和妻子與一對夫婦吃午餐,那位丈夫決定要唸神學。他分享他使用「三福」來傳福音,效果很好,共帶了十個人信主,並說他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他是個很「酷」的人。

我回去問妻子他們說話的意思,但我在香港長大的妻子說她離開香港太久,也不明白他們的意思。所以我問另一位我在渡船上所遇到的信徒。他說,「酷」意味著:冷漠、不多講話。我回去問第一個跟我說這字的人,他說:「酷」意味著漠不關心。因此,「酷」(cool) 在香港就是「冷酷」(cold)!

約瑟起先想表現出冷靜 (cool) 的樣子,但後來情況卻和他預期的完全相反。當約瑟與自己的兄弟團聚後,他毫無破綻地測試、取笑並戲弄自己的兄弟。約瑟有無上的權利,他遇到他兄弟們的時候,沒有什麼事情他辦不妥的。之前,「約瑟」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做到的。聖經說,「約瑟看見他哥哥們」(創 42:7),「約瑟想起從前所做的那兩個夢」(創 42:9),「約瑟聽得出來」他們的話 (創 42:9),「瑟吩咐人」(創 42:25)。事實上,當約瑟「情不自禁」(創45:1) 的時候。

除了有關他自己的事情以外,約瑟總是能夠處理好每件事,也能面對所有的人。他事事都能處理地很好,唯獨一件事他無法掌控,那就是他的感受。當他做什麼事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的時候,他的情緒竟然失控了。他的情緒不是小心翼翼地顯露出來,而是決堤崩潰般地湧出;不是像小雨滴慢慢降下,而是像傾盆大雨澆灌;不是不知不覺表現出來,而是很誇張地發洩出來。在這個充滿感情的故事中,有三個帶著熱情的戲劇化動作,分別是:約瑟「情不自禁」(1節)、「放聲大哭」(2節),以及他的兄弟們都「驚惶」(3節)。約瑟第二次「情不自禁」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這個字的原文第一次出現是在創世記 43:31,也就是當他看到親愛的弟弟便雅憫的時候,他「勉強隱忍」

像約瑟這樣的好人沒辦法壓抑自己的感情,他也無法變成一個雙面人。像哈曼這樣的壞人就能做到。「禁」(1節) 的動詞雖然在聖經共出現七次,但它只用來描述兩個人,就是約瑟與哈曼。如果你還記得,哈曼見末底改在朝門不站起來,連身也不動,他就滿心惱怒末底改,暫且「忍耐」(禁) 回家 (斯5:9-10),之後失控計畫如何殺害末底改 (斯5:12-14)。

接下來,約瑟「放聲大哭」(2節),這是聖經第一次出現這個字。聖經裡,沒有什麼人比約瑟哭得還要多。第2節原文的「放聲大哭」其實是個名詞,字面上的意思是「給聲音哭泣」。「哭」的動詞有六次用來形容約瑟的哭泣 (創 42:24,43:30* 2,45:14 * 2,45:15)。這不是嗚咽地流淚,而是放聲大哭。他放聲大哭,甚至埃及人和法老家中的人都聽見了 (2 節),他弟兄因此都驚惶。他的兄弟「驚惶」,也是聖經首次出現這個字。他們不僅是害怕或沮喪,而是驚惶 (3節),意味著內心發抖,嚇得魂飛魄散;不只是懼怕,而是恐懼;不僅是困惑,而是臉色蒼白。

慷慨地救贖他人
45:4約瑟又對他弟兄們說:「請你們近前來。」他們就近前來。他說:「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就是你們所賣到埃及的。5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自憂自恨。這是 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6現在這地的饑荒已經二年了,還在五年不能耕種,不能收成。7 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8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裡來的不是你們,乃是 神。他又使我如法老的父,作他全家的主,並埃及全地的宰相。9你們要趕緊上到我父親那裡。對他說:『你兒子約瑟這樣說:神使我作全埃及的主,請你下到我這裡來,不要延。(創 45:4-9)

有一個人獨自在醫院的病房裡,坐在他快死去的妻子身旁。因為他太太靠著許多設備來維持她的生命,所以他很難聽到太太的聲音,只能聽到沙啞的嗓音。她呼吸一下便說:「親愛的,我還沒有離開你之前,有事要承認..我...是我偷了家裡保險箱中的一萬美元...我花了那些錢,跟你最好的朋友偷情。而且是我把你的情婦趕走,強迫她羞辱地離開這社區。恐怕我也向國稅局舉報你逃稅的事情...」

那丈夫說:「沒事,親愛的,什麼都不必再想。我也有小事要承認。是我毒死你的。」

心懷怨恨或不滿,就如同吞下自己的毒藥,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困擾自己的心靈、釋放負面的情緒、抑制個人的成長。約瑟不對他的兄弟們懷恨,也不向他們抱怨或鬥氣;相反地,他請他們「近前來」(4節)。全國第二號大人物的吩咐,無疑是用命令語氣發出來的,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命令語氣不是表達行政式的命令,而是情感上的爆發。在創世記中,同樣也是用命令語氣說「請近前來」,只出現在另外一段經文,就是描述以撒如何兩次親切地、但錯邀了他的兒子雅各,而不是以掃「近前來」(創 27:21,26)。

原文中,後來約瑟用三個「不」字,去熱情地安慰他的兄弟們:不要自憂 (5節),不要自恨 (5節),不要耽延 (9節)。第一個「不」的意思是「悲傷」,而第三個「不」是「站」──或者說,不要在那裡站著!他從來沒有因為煩惱、困難或麻煩而責怪神,也不責怪他的兄弟,或者自責。

這段經文中還有三個「為/讓」(to) ,述說神為什麼差約瑟在他們以先,以及他所要擔當的任務: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 (5節),為要給他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 (7節)。原來第一個「保全」(5節),是指著餵養或撫養的意思,第二個「存留」 (7節) 是提及生命或生存。他在神學的理解和成熟度是首屈一指的,他是聖經中首位引用動詞「保全」 (創 45:5) 和「滋養」 (創 45:11) 的人,而「大…拯救」(7節) 也是聖經中唯一出現一次的片語。

除非約瑟明白神在他生命的旨意,否則事情不可能有好的結束,如今他向他的兄弟們透露神的旨意。約瑟很不客氣地重申他的兄弟把他賣「到」埃及 (4,5節) ,原文是用「往」或「向」埃及,而不是「到」埃及。而「賣」這個字描述了約瑟的一生,準確地記載他的行踪。其實約瑟不是責備他們,而是安慰他們。原來所發生的是,他的兄弟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 (創 37:27),以實瑪利人轉手將他「賣」給米甸人 (創 37:28),誰知米甸人又把他「賣」給法老的內臣、護衛長波提乏 (創 37:36)。他的兄弟們只知道以實瑪利人把他帶走了,但約瑟知道神引導他走,並且與他同行,這就是為什麼他會來到埃及。

準備要與人和好
45:14於是約瑟伏在他兄弟便雅憫的頸項上哭,便雅憫也在他的頸項上哭。15他又與眾弟兄親嘴,抱他們哭,隨後他弟兄就和他說話。(創 45:14-15)

關於饒恕,有一個最令人難忘的故事,是來自阿米甚 (Amish) 校園槍擊案。在2006年10月2日,一個送牛奶的司機進入賓州蘭開斯特的一個鄉村校舍,他捆綁並槍殺了十名年輕的女孩,他向這批6-13歲的學生發射了17至18槍,其中打死了五個人,然後自殺。到處都是彈孔和血跡。

更讓人吃驚的是阿米甚的群眾反應。槍手的家人藉一名發言人表示,一個阿米甚人在事發不久之後,就去安慰槍手的家人,並且向他們表達寬恕之意。阿米甚人也探訪、安慰了凶手的妻子、父母和岳父、母。據報導,一個阿米甚人讓槍手的父親在他懷裡痛哭了一個小時之久,為要安慰他。甚至約有三十個阿米甚人參加了凶手的葬禮。

有一些評論家認為,在沒有表達出痛悔或自責以前,這種迅速又徹底的寬容並不合適,而且這種態度有可能因小失大,而否認了邪惡的存在。研究阿米甚人的專家則解釋說:「放下恩怨」是阿米甚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阿米甚人願意放棄復仇的心態,並不是為要撤消悲劇的發生,或要饒恕錯誤的行徑,但為要走向更加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是必須的第一步。

在受害的家屬中,有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說:「寬恕意味著放棄報復的權利。」還有一位農民說:「抱怨的酸液只會溶掉盛裝液體的器皿。」

寬恕的最後階段乃是和好。的確,約瑟伏在他兄弟便雅憫的頸項上哭,但他與眾弟兄親嘴,而不僅限跟便雅憫親嘴。那受傷害的沒有等著對方的道歉、擁抱或握手。他等這一刻等了這麼久,不是為要看看他們是否會跪在地下、懇求他饒命或哭泣流淚,果然他們不像他們的父親 (創 37:35,46:29),他們沒有哭。與人和好必須由一人發起,通常是那位大量或勇敢的。約瑟擺脫了受害者的角色,他親了所有的兄弟,抱著他們哭。

14節指出便雅憫是約瑟的兄弟,但15節也指出其他兄弟們也是他的眾弟兄。他們之間的問題冰釋了,隨後他弟兄們就主動和他「說」話。「說話」這個字 (15節) 完成了一個循環。之前,約瑟的哥哥們不與他「說」和睦的話 (創 37:4) ,這兩處在希伯來文是用同一個字。他們在過去年歲之間的誤解、不安和不信任,不可思議地融化,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盡釋前嫌。以前他們「恨」他,這個他們關係之間的主要動詞,重複了三次──他們「恨」約瑟,不與他說和睦的話 (創 37:4);他們就越發「恨」他 (創 37:5) ;他們就因為他的夢和他的話,越發「恨」他 (創 37:8)。

當仇恨進入,對話就結束;當和好介入,溝通就開始。之前,他的兄弟們拒絕他;如今他們尊敬他;以前他們想要傷害他,現在他們只想擁抱他;以前他們等不及要殺他,現在他們等不及要親他。

結語:有人說,「凡事自有它的目的。」你是否懷著報復、懲罰和仇恨的心?神允許邪惡發生,但祂不會導致邪惡發生。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羅 8:28)。探尋過去的原因是徒勞的,但我們可以憑著信心,將未來的生活交託給祂。你是否求神來幫助你收拾人生的殘局,把過去做個總結,並且接受其結果?你有沒有求神賜下力量,把錯誤轉換成美好的見證?請記住,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2:13),愛比恨更強,因失落而痛苦也比反擊更好。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