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4, 2011

與神爭辯(拿 4)

與神爭辯(約拿書4章)
翻譯:黃一道

什麼是一位宣教士?網上列了一些傳統和非技術性的定義:
「一個宣教士為了回應神所賜予的恩賜和呼召,願意放棄他/她的舒適地帶,跨越文化,地理或其他障礙去宣傳福音和順服大使命的吩咐而活出基督化的見證。 」
「一個宣教士是一位願意放棄他一切所有和一切所愛,為促進基督的使命。」
「一個宣教士永遠不習慣聽到失喪靈魂的外族人之腳步下到永恆與基督隔絕的地方。」
「一個宣教士是來到一個陌生的文化,一個陌生的民族,一個陌生的語言,然而事實上,每個在他周圍的每一個人認為他是一個陌生人都是正常的。 」
「成為一名宣教士就像是主修哲學-你的意圖無論是再好,你絕不會富有。 」
「一個宣教士是一個人被差派去幹一些事或說一些話,那被差派人不能夠或不能選擇自己想說的或想做的事。 」
「宣教士是教導食人族如何在喫他們之前先做感恩禱告。 」
「一個宣教士是一個曉得兩種語言但不精通任何一個的人。 」

雖然每個人都應該參加一些長宣或短宣事工,可是我們必須有更懂得宣教的動機,而不是得到宣教的感動而已。為什麼我們去?我們能做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態度是甚麼?

一個抱著怨恨,想要反叛和一個充滿矛盾,無邏輯而將近失控逃跑的先知故事,但是這的確是聖經中最可愛的故事之一。在公元前722年,超過50年被擄到亞述國之前,約拿在北部的以色列國工作(列王紀下14:25),約拿如今正在敵人的首都尼尼微。請注意約拿的反映態度反應以色列對外邦人的態度,也可以說延伸及教會對宣教的態度。請問您是否願意拯救一個將來會淪陷你國家的人民嗎?我們對辜負或虧待我們的國家的責任是什麼,尤其是我們必須去遙遠的國家嗎?

放棄自己的偏見 (Turn from Your Self-Righteousness)
4:1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4:2 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阿、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麼.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4:3 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拿4:1-3)

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是一個習慣性埋怨者,能夠經常發出怨言,他最開心了。

一天晚上,他和他的妻子在一個服侍不足的宴會上當客人。那天的演講乏味,送上的香檳卻是熱的,其食物的品質是次等的;服務員的招待很不周到,更糟糕的是有恐懼症的達爾文竟然是被安排坐在一個通風的地方。整個晚上的筵席,他不斷抱怨和咒罵。

後來,該宴會的主持人過去跟達爾文夫人道歉說: 「我希望你的丈夫會原諒我們。我們本來希望他能有愉快的時光。 」她向他保證:「他很愉快,因為他能夠找到很多錯處。 」

有句話說, 「有些人除非他們抱怨,否則不會真的高興。 」

約拿並非很愉快。第一節的「大大不悅」是一個客氣,悅耳和寬容的翻譯,這希伯來文比「不滿」的意思更不祥,其實該字最常被翻譯翻為「惡」330次 (KJV 442次 “evil”) 而只是這一次被翻為「不悅」,確實對約拿是不利。其他經文使用此一句包括約瑟 (創39:9) 拒絕與主人的妻子作「大惡」,尼希米為猶大人所遭的「大難」而哭泣 (尼1:3),並且稱他們娶不信的外邦女子為「大惡」(尼13:27) 。

此外,描述約拿為「大大不悅」和「甚發怒」 - 這兩句話 - 主要是將他與冷血和復仇的掃羅作比較,因為掃羅「甚發怒、不喜悅」眾婦女對大衛的稱讚賞,雖然其次序是相反的。(撒上 18:8)

約拿的發怒確實失了控制。上一次他禱告之時是由他「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拿2:1-2) ,但如今他也禱告,可是來自發怒的禱告,絕非合理和可行的祈禱動機。他激情的呼求「耶和華阿」很低等和可恥的模仿了名副其實和感情十足的禱告戰士,如希西家病得要死時痛哭求神記念他 (王下20:2-3,賽38:3) ,尼希米 (尼1:5,11) 和但以理 (但9:4) 祈求神向猶太人施慈愛,甚至在船上拯救約拿的水手 (拿1,14 )。 最有力和可笑的對比乃是這些外邦人水手竟然懇切地為拯救約拿而向神禱告,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為保存約拿:「竭力盪槳、要把船攏岸」(1:13),但這位屬神的先知亦向神禱告,但忍心地請願選擇自己死亡,犧牲自己和外邦人。況且約拿不像他三位禱告勇士,他的性命並不是陷入生死之危。

在他自以為是的不服氣,約拿辯解他「逃往」到他施 (2節),但是以前的兩段經文清楚交代 (拿1:3,1:10),他是躲避耶和華 ,並非逃往他施,他亦是這樣向水手解釋。約拿是誠實,但虛偽,因為他第一次祈禱時卻謙卑和滿意因為神原諒了他,但他在第二次禱告時,卻生氣和不滿神原諒了別人。

相信神的主權 (Trust in God’s Sovereignty)
4:4 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麼。4:5 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4:6 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4:7 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4:8 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拿4:4-8)

一名住在一家旅館的男士有一天說:「我不相信我不明白的東西。」

另一個人說,「我也不會。」第三位說,「我都不會。」

一個坐在附近的人回答,「先生們,我今天早上坐在車上看到一些鵝在草地上吃草,你們相信嗎? 」

有個聽者說:「當然信。」

「我還看到豬吃草,你們相信嗎?」

三個聽著說:「當然啦。」

「我也看到羊和牛吃草,你們相信嗎?」

他們再次答覆,「當然。」

「嗯,之後那草變了鵝背上的羽毛,變了豬背上的刺毛,變了羊上的白色羊毛,以及變了牛上的頭髮;你們相信嗎,先生們? 」

他們回答,「當然。」

「但是你明白了嗎? 」

相信神的主權乃是憑著信心承認祂的屬性、祂的話語和祂的工作。

約拿的行動和態度勝過他聽到神挑戰他的話。先知沒有留一個字或確認。他不相信神的主權,他的判決或他的全知。真相被告知,約拿不是嫉妒神,但是判斷其他人。雖然神是緩慢的憤怒,約拿卻很快就指責。尼尼微城的拯救是一個更大的奇蹟超過約拿的存活。事實上,他們有一個比約拿對憤怒更好的了解。之前,他們說,他們的懺悔: 「誰知道呢?或者神還可能反過來放鬆和同情反過來不激烈的發怒,使我們不會滅亡。 」 (拿3:9) ,不像約拿,他們能理解,神的憤怒(拿3:9)提供更大的目的,就是為人類的悔改。神的憤怒是針對人的罪惡和無恥,從來沒有在人為罪過悲傷並降伏於他。我們不告訴約拿憤怒的對象。它是人或神?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這不是自己。

在世界上神給約拿一切權利和所有的時間去理清自己的感情,但他掌握他的舌頭(節4-5 )更挑釁性和熱情形式的抗議。他沒有返回他的國家或離開該國,但選擇的首要位置,提出自己的住房,坐在它的樹蔭和等著看會發生什麼樣的城市。約拿拒絕相信這是結束時,頑固地選擇坐在那裡39天左右(拿3:4) ,如果他是要作,下一 日主會中斷。

請注意,第二次約拿表示願意死去(節8 ) ,它不是向神發出了或在祈禱,不可能是宿命論,徒勞和失望,也不是信心。

想想別人的救恩 (Think of Others’ Salvation)
4:9 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麼.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4:10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4: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9-11)

亞西西法蘭西斯有一天對他幾個追隨者說,「讓我們走到鄉村各處去傳教。 」半途中,他們遇見一個背著沉重擔的窮民。法蘭西斯不急不忙仔細地聆聽他的不幸故事。到達鄉村之後,弗朗西斯陸續跟店主談話,與在他們的水果和蔬菜攤位的農民交往,並跟街道上的兒童玩。回家時,他們碰見一個擔著乾草的農民,法蘭西斯花時間在他身上。過了一個早上,那組人早上就會從離開的地點到達修道院。

一個大失所望的追隨者對法蘭西斯說, 「法蘭西斯兄弟,你說你去傳教,可是這早上已經過去,但是你卻沒有講過一句話。虔誠的法蘭西斯回答說,「但是我們在路上一直都在傳道。 」(Tan #3104)

約拿錯誤地發洩他的憤怒。他應該向著蟲子生氣。即使如此,神對他向什麼人發怒並不在意,而是為什麼他要發怒。雖然第1和第4節沒有記載我們他憤怒的對象,但是第9節告訴我們更多有關他發怒的對象和範圍。請注意,發怒一子出現在這一章比舊約任何書卷更多。

「愛惜」( 5 10 )的字面上意思是「遮蓋」。神沒有期望約拿憐憫那些冷漠,不順服和不願悔改的人,而是約拿沒有對誠懇悔改的外邦人表示同情和關懷,甚至刻薄他們。他並沒有真正的對植物或藤的關注,而是為自己,因為是那樹的陰影保護他的頭。

留意,約拿對尼尼微的悔改懷者滿意。他們其實不是藉著約拿熱情的呼籲而得救的,因為他從來沒有這樣做,告訴聽眾應該相信什麼和有什麼反應。「大大」一字(6節)完美地對比約拿的樂觀悲觀的時刻和動機。從「大大不悅」(1節),約拿變成為那棵蓖麻「大大喜樂」。約拿的優先事項,熱情和偏見都是錯誤的。

這位不願開口只說了的五個希伯來文字的先知,為了盡量減少影響。但是他懼怕地和無助地發現,屬靈的復興已爆發。尼尼微王不僅僅要求一天的全國哀悼日,他宣布全國無期的哀悼(拿3:7 )。

「知道/分辨」在這卷書上出現6次,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約拿「知道」神是有恩典、有憐憫的(拿4:2 ),「知道」他躲避耶和華(拿1:10 ),「知道」大風是因他的緣故(拿1:12 ),可是他不關心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知道/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 (拿4:11) 。他擁有知道神並知道自己的心,但缺乏知道外邦人的心。

結語:你今天為什麼事憤怒呢?你能否超越看膚色,文化或階級的眼光?你以正面或負面,正確或自大,愉快或偏見的態度表示神的托付和憐憫?你是否愛神與愛人,或者你只是愛自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