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4, 2011

凡事自有它的目的 (創 45)

凡事自有它的目的 (創世記 45:1-15)

在美國生活20年後,我和妻子因為家庭和事奉的原因,決定回到亞洲。在2008年8月還沒有抵達香港之前,我妻子決定去澳門一所唯一聘請她的學校上班。我反對說:「我們去香港不是要分開的。」然而這就是我們周間生活的實際情況。

一年半後,她被診斷出癌症。2009年3月動了手術後,她的傷口和駝背的身體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恢復,之後又經過六期的化療 ──每三個星期一次的注射令她在之後的十天感覺無力、沮喪,最後還有為期五週、每日的電療。除了繼續服五年的激素療法藥 (hormone therapy),她也有看中醫。

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我們才看到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以及祂在我們生活中的供應。她的同事們很支持她,其中有一個同事的太太是牧師的女兒,另一個同事與她參加同一個信仰研究小組。他們甚至幫她代課,並且遷就她的時間來安排事情。

與大多數患者不同的是,我的妻子沒有嘔吐或體重減輕的現象。其實,每次化療後,她的體重還增加了一磅。最大的祝福是她在香港的三名姊姊把她照顧得很好,其中有一個從美國回來陪她五個星期。他們負責找人消毒房子、購買營養食品,方便的時候就預備午餐。

約瑟的麻煩比一般人更大。他和其他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十分艱難。他被出賣、離鄉背景、不幸入獄,他被人遺棄又被人遺忘,但他沒有被任何困難給擊垮。有神在他身邊,他不受監獄或絕路所攔阻。從十七歲還年輕的時候 (創 37:2),約瑟就遭人欺負、受人背叛,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雖然他被襲擊、被污告、被拘捕,但他從來沒有生氣或感到不憤。後來的約瑟是一個聰明、成功、優越的人,但他的品格如何呢?他是否成了一個可怕的怪物、冷酷的機器,還是失控的瘋子?如果有機會,他會不會像他兄弟 (創37:28)、像他老闆的妻子 (創39:27) 或像其他囚犯,特別是埃及王的酒政長 (創40:23),用這些人待他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呢?

什麼因素可以讓人勝過自己的問題?為什麼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些人變得更好,而有些人變得更壞?我們如何抱著自尊和盼望去克服過去的傷痛和恥辱?

一個受背叛的人如何成為一個更好、更有恩典的人,而不是一個消極、破碎的人?為什麼我們必須了解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

從怨恨中得釋放
45:1約瑟在左右站的人面前情不自禁,吩咐一聲說:「人都要離開我出去!」約瑟和弟兄相認的時候並沒有一人站在他面前。2他就放聲大哭;埃及人和法老家中的人都聽見了。3約瑟對他弟兄們說:「我是約瑟。我的父親還在嗎?」他弟兄不能回答,因為在他面前都驚惶。(創 45:1-3)

在香港住了兩年後,我突然間在一個月內聽到本地人說「酷」字兩次。我在船上也遇到一個教會執事,他對我說以前他和他太太是很「酷」的人。我心想:「這樣稱讚自己很奇怪。」照我在美國所理解的,「酷」是一件好事。一個酷的人在美國是一個「很棒」的人。「酷」也可能表示了不起、好極或時髦的意思。

還有一次,我和妻子與一對夫婦吃午餐,那位丈夫決定要唸神學。他分享他使用「三福」來傳福音,效果很好,共帶了十個人信主,並說他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他是個很「酷」的人。

我回去問妻子他們說話的意思,但我在香港長大的妻子說她離開香港太久,也不明白他們的意思。所以我問另一位我在渡船上所遇到的信徒。他說,「酷」意味著:冷漠、不多講話。我回去問第一個跟我說這字的人,他說:「酷」意味著漠不關心。因此,「酷」(cool) 在香港就是「冷酷」(cold)!

約瑟起先想表現出冷靜 (cool) 的樣子,但後來情況卻和他預期的完全相反。當約瑟與自己的兄弟團聚後,他毫無破綻地測試、取笑並戲弄自己的兄弟。約瑟有無上的權利,他遇到他兄弟們的時候,沒有什麼事情他辦不妥的。之前,「約瑟」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做到的。聖經說,「約瑟看見他哥哥們」(創 42:7),「約瑟想起從前所做的那兩個夢」(創 42:9),「約瑟聽得出來」他們的話 (創 42:9),「瑟吩咐人」(創 42:25)。事實上,當約瑟「情不自禁」(創45:1) 的時候。

除了有關他自己的事情以外,約瑟總是能夠處理好每件事,也能面對所有的人。他事事都能處理地很好,唯獨一件事他無法掌控,那就是他的感受。當他做什麼事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的時候,他的情緒竟然失控了。他的情緒不是小心翼翼地顯露出來,而是決堤崩潰般地湧出;不是像小雨滴慢慢降下,而是像傾盆大雨澆灌;不是不知不覺表現出來,而是很誇張地發洩出來。在這個充滿感情的故事中,有三個帶著熱情的戲劇化動作,分別是:約瑟「情不自禁」(1節)、「放聲大哭」(2節),以及他的兄弟們都「驚惶」(3節)。約瑟第二次「情不自禁」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這個字的原文第一次出現是在創世記 43:31,也就是當他看到親愛的弟弟便雅憫的時候,他「勉強隱忍」

像約瑟這樣的好人沒辦法壓抑自己的感情,他也無法變成一個雙面人。像哈曼這樣的壞人就能做到。「禁」(1節) 的動詞雖然在聖經共出現七次,但它只用來描述兩個人,就是約瑟與哈曼。如果你還記得,哈曼見末底改在朝門不站起來,連身也不動,他就滿心惱怒末底改,暫且「忍耐」(禁) 回家 (斯5:9-10),之後失控計畫如何殺害末底改 (斯5:12-14)。

接下來,約瑟「放聲大哭」(2節),這是聖經第一次出現這個字。聖經裡,沒有什麼人比約瑟哭得還要多。第2節原文的「放聲大哭」其實是個名詞,字面上的意思是「給聲音哭泣」。「哭」的動詞有六次用來形容約瑟的哭泣 (創 42:24,43:30* 2,45:14 * 2,45:15)。這不是嗚咽地流淚,而是放聲大哭。他放聲大哭,甚至埃及人和法老家中的人都聽見了 (2 節),他弟兄因此都驚惶。他的兄弟「驚惶」,也是聖經首次出現這個字。他們不僅是害怕或沮喪,而是驚惶 (3節),意味著內心發抖,嚇得魂飛魄散;不只是懼怕,而是恐懼;不僅是困惑,而是臉色蒼白。

慷慨地救贖他人
45:4約瑟又對他弟兄們說:「請你們近前來。」他們就近前來。他說:「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就是你們所賣到埃及的。5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自憂自恨。這是 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6現在這地的饑荒已經二年了,還在五年不能耕種,不能收成。7 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8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裡來的不是你們,乃是 神。他又使我如法老的父,作他全家的主,並埃及全地的宰相。9你們要趕緊上到我父親那裡。對他說:『你兒子約瑟這樣說:神使我作全埃及的主,請你下到我這裡來,不要延。(創 45:4-9)

有一個人獨自在醫院的病房裡,坐在他快死去的妻子身旁。因為他太太靠著許多設備來維持她的生命,所以他很難聽到太太的聲音,只能聽到沙啞的嗓音。她呼吸一下便說:「親愛的,我還沒有離開你之前,有事要承認..我...是我偷了家裡保險箱中的一萬美元...我花了那些錢,跟你最好的朋友偷情。而且是我把你的情婦趕走,強迫她羞辱地離開這社區。恐怕我也向國稅局舉報你逃稅的事情...」

那丈夫說:「沒事,親愛的,什麼都不必再想。我也有小事要承認。是我毒死你的。」

心懷怨恨或不滿,就如同吞下自己的毒藥,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困擾自己的心靈、釋放負面的情緒、抑制個人的成長。約瑟不對他的兄弟們懷恨,也不向他們抱怨或鬥氣;相反地,他請他們「近前來」(4節)。全國第二號大人物的吩咐,無疑是用命令語氣發出來的,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命令語氣不是表達行政式的命令,而是情感上的爆發。在創世記中,同樣也是用命令語氣說「請近前來」,只出現在另外一段經文,就是描述以撒如何兩次親切地、但錯邀了他的兒子雅各,而不是以掃「近前來」(創 27:21,26)。

原文中,後來約瑟用三個「不」字,去熱情地安慰他的兄弟們:不要自憂 (5節),不要自恨 (5節),不要耽延 (9節)。第一個「不」的意思是「悲傷」,而第三個「不」是「站」──或者說,不要在那裡站著!他從來沒有因為煩惱、困難或麻煩而責怪神,也不責怪他的兄弟,或者自責。

這段經文中還有三個「為/讓」(to) ,述說神為什麼差約瑟在他們以先,以及他所要擔當的任務: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 (5節),為要給他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 (7節)。原來第一個「保全」(5節),是指著餵養或撫養的意思,第二個「存留」 (7節) 是提及生命或生存。他在神學的理解和成熟度是首屈一指的,他是聖經中首位引用動詞「保全」 (創 45:5) 和「滋養」 (創 45:11) 的人,而「大…拯救」(7節) 也是聖經中唯一出現一次的片語。

除非約瑟明白神在他生命的旨意,否則事情不可能有好的結束,如今他向他的兄弟們透露神的旨意。約瑟很不客氣地重申他的兄弟把他賣「到」埃及 (4,5節) ,原文是用「往」或「向」埃及,而不是「到」埃及。而「賣」這個字描述了約瑟的一生,準確地記載他的行踪。其實約瑟不是責備他們,而是安慰他們。原來所發生的是,他的兄弟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 (創 37:27),以實瑪利人轉手將他「賣」給米甸人 (創 37:28),誰知米甸人又把他「賣」給法老的內臣、護衛長波提乏 (創 37:36)。他的兄弟們只知道以實瑪利人把他帶走了,但約瑟知道神引導他走,並且與他同行,這就是為什麼他會來到埃及。

準備要與人和好
45:14於是約瑟伏在他兄弟便雅憫的頸項上哭,便雅憫也在他的頸項上哭。15他又與眾弟兄親嘴,抱他們哭,隨後他弟兄就和他說話。(創 45:14-15)

關於饒恕,有一個最令人難忘的故事,是來自阿米甚 (Amish) 校園槍擊案。在2006年10月2日,一個送牛奶的司機進入賓州蘭開斯特的一個鄉村校舍,他捆綁並槍殺了十名年輕的女孩,他向這批6-13歲的學生發射了17至18槍,其中打死了五個人,然後自殺。到處都是彈孔和血跡。

更讓人吃驚的是阿米甚的群眾反應。槍手的家人藉一名發言人表示,一個阿米甚人在事發不久之後,就去安慰槍手的家人,並且向他們表達寬恕之意。阿米甚人也探訪、安慰了凶手的妻子、父母和岳父、母。據報導,一個阿米甚人讓槍手的父親在他懷裡痛哭了一個小時之久,為要安慰他。甚至約有三十個阿米甚人參加了凶手的葬禮。

有一些評論家認為,在沒有表達出痛悔或自責以前,這種迅速又徹底的寬容並不合適,而且這種態度有可能因小失大,而否認了邪惡的存在。研究阿米甚人的專家則解釋說:「放下恩怨」是阿米甚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阿米甚人願意放棄復仇的心態,並不是為要撤消悲劇的發生,或要饒恕錯誤的行徑,但為要走向更加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是必須的第一步。

在受害的家屬中,有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說:「寬恕意味著放棄報復的權利。」還有一位農民說:「抱怨的酸液只會溶掉盛裝液體的器皿。」

寬恕的最後階段乃是和好。的確,約瑟伏在他兄弟便雅憫的頸項上哭,但他與眾弟兄親嘴,而不僅限跟便雅憫親嘴。那受傷害的沒有等著對方的道歉、擁抱或握手。他等這一刻等了這麼久,不是為要看看他們是否會跪在地下、懇求他饒命或哭泣流淚,果然他們不像他們的父親 (創 37:35,46:29),他們沒有哭。與人和好必須由一人發起,通常是那位大量或勇敢的。約瑟擺脫了受害者的角色,他親了所有的兄弟,抱著他們哭。

14節指出便雅憫是約瑟的兄弟,但15節也指出其他兄弟們也是他的眾弟兄。他們之間的問題冰釋了,隨後他弟兄們就主動和他「說」話。「說話」這個字 (15節) 完成了一個循環。之前,約瑟的哥哥們不與他「說」和睦的話 (創 37:4) ,這兩處在希伯來文是用同一個字。他們在過去年歲之間的誤解、不安和不信任,不可思議地融化,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盡釋前嫌。以前他們「恨」他,這個他們關係之間的主要動詞,重複了三次──他們「恨」約瑟,不與他說和睦的話 (創 37:4);他們就越發「恨」他 (創 37:5) ;他們就因為他的夢和他的話,越發「恨」他 (創 37:8)。

當仇恨進入,對話就結束;當和好介入,溝通就開始。之前,他的兄弟們拒絕他;如今他們尊敬他;以前他們想要傷害他,現在他們只想擁抱他;以前他們等不及要殺他,現在他們等不及要親他。

結語:有人說,「凡事自有它的目的。」你是否懷著報復、懲罰和仇恨的心?神允許邪惡發生,但祂不會導致邪惡發生。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羅 8:28)。探尋過去的原因是徒勞的,但我們可以憑著信心,將未來的生活交託給祂。你是否求神來幫助你收拾人生的殘局,把過去做個總結,並且接受其結果?你有沒有求神賜下力量,把錯誤轉換成美好的見證?請記住,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2:13),愛比恨更強,因失落而痛苦也比反擊更好。

實現夢想的父母 (可 9)

實現夢想的父母 (馬可福音9:15-29)

有位敬虔的基督徒母親總是教導女兒信心與信靠的功課,且特別諄諄善誘地提醒她不要害怕,因為神總與她同在。一個夏天的夜晚在女兒晚禱之後,母親幫她入睡,把燈關了,然後走下樓梯。忽然從西邊下起一陣暴雨,閃電雷聲大大作響,同時又聽到跌撞聲和看到燈在閃。當迴響漸去的時候,母親聽到女兒急迫的呼聲:「媽媽!媽媽!快來救我。」

母親發現女兒在顫抖哭泣。在稍微安慰她之後,母親認為現在正是機會給女兒一個屬靈功課的時候,就說:「孩子,我不是教了妳無數次不要害怕,神與妳同在,沒有任何事能傷害妳嗎?」女孩用手臂摟著母親的脖子說:「是的,媽媽,我知道神一直與我同在,但是當閃電雷聲好可怕的時候,我需要一個有皮膚的人跟我在一起。」(Illustrations of Bible Truths # 231)

馬可福音第九章記載了一個被鬼附的人,若不是他的父親信心覺醒,他對兒子得醫治的期望差一點破碎。沒有任何人能幫助他,除了耶穌。耶穌責備那鬼,吩咐鬼從男孩裡頭出來。父親的信心是如何覺醒的?一個人的信心怎樣方能增強而不是減少?信心如何在患難和阻難中才浮現和照亮呢?

大膽邀請自己進入希望
9:14 耶穌到了門徒那裡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9:15 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他的安。9:16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9:17 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他被啞巴鬼附著。9:18 無論在那裡,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可 9:14-18)

在澳洲,一隻叫索菲塔克 (Sophie Tucker) 的狗肯定有九條命。這灰黑色的牧牛犬一次因遊艇在波濤洶湧的海面行駛,失足從船上掉下。在昆士蘭沿海小鎮麥凱搜尋一個小時之後,牠的主人遺憾又勉強地放棄搜尋,但那犬有自己的辦法。

那決心堅強的寵物在鯊魚出沒的海中遊了六英里,最後登陸在一小島,且超過四個月在那裡獵野山羊為食而生存。不久,極少數住在島上的人說他們看到一隻狗四處跑。當幾隻小山羊的屍首被發現時,當地人就連絡野生動物管理員,消息很快就傳到主人格里菲斯小姐和她的家人。

當主人聽說有隻狗在島上被捕,他們就想去看看。他們在碼頭等著那艘船來到 ── 而在籠子裡有隻灰黑色的狗。格里菲思小姐說:「我們叫她的名字,她好像瘋了 ── 不斷的踢打籠子。他們放她出來,她興奮地跑到我們這邊,差點把我們撞倒。她本來是一隻家犬,但看她作了什麼!她遊了五英哩海水,獨立在小島上生存。我們希望她能說話,我們真是這樣希望。 」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worldnews/article-1167967/The-castaway-dog-swam-SIX-miles-shark-infested-waters-survived-FOUR-months-desert-island.html

首先,這人是個不請自來的客人,他不接受「不」或「失敗」的回答,所以他主動接近耶穌,向耶穌申述。「眾人」一詞 (15節) 的原文是「眾多人」,不僅是一群人或一般的人群。馬可福音唯一一次記載如此龐大群眾的出現,乃是在馬可福音4:1-2描述有「許多人」到耶穌那裡聚集,祂只得上船坐下。路加福音9:37也說當天有「許多人」迎見耶穌。

馬可福音首次出現的「希奇」和「跑」(15節) 使此時的劇情和危險性劇烈地提高和增加。「希奇」是馬可福音獨有而其他書卷沒有使用的一詞,而且在本書中用了另外三次,來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的「極其難過」 (可14:33) 和復活那天在墳墓前婦女的「驚恐」(可16:5,16:6)。在一大群情緒激動的人面前說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此外,「跑」在聖經中只另外出現兩次,其中一次描述腓利跑到太監車上 (徒8:30)。因此那人在這群興奮、激動和緊張的人群中要會見耶穌並獲取祂的注意,機會實在是微乎其微和不可能的。人數 (「眾人」)、情緒 (「希奇」) 和活動 (「跑」) 在那天都碰在一起了。

那人的心願因那天爆發出來的神學爭論而無法進行,文士 (教法師) 與門徒正爭辯一火熱的問題 (14節)。 「辯論」也可以翻譯為「盤問/對問」 (可8:11,路22:23) 和「問/講論辯駁」 (可12:28,徒9:29)。這一詞是用於一個緊張和熱情的爭論,而不是一個次要或輕微的衝突,包括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 (可8:11),古利奈、亞力山太、基利家、亞西亞、各處會堂的幾個人與司提反「辯論」 (徒6:9) 和掃羅與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 (徒9:29)。由於這一詞在這段聖經出現了三次 (10,14,16 節),那人得到耶穌聆聽的機會更顯渺茫。他雖然面對「眾多人」(15節)、文士 (14節) 和門徒 (14節) 的阻礙 ,但他還能衝破障礙,出現在耶穌面前,講出自己的狀況。

讚美主,祂雖被眾人圍繞,但祂不被群眾分心。神曉得我們的需要、我們的呼聲和我們的存在。

敢於有尊嚴地忽視別人
9:19 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罷。9:20 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瘋,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9:21 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可 9:19-21)

在曼哈頓市中心的一個正午,街市上熙來攘往 ── 群眾趕吃午餐、汽車喇叭聲不斷、剎車聲劃過、警車聲也不落後。有兩名男士尾隨著吃午餐的人群前行,一個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另一個是首次到紐約來訪問他表兄弟的堪薩斯農夫。

突然間,那農夫停下來對城市人說:「請等一等!我聽到一隻蟋蟀!」他的表兄弟回答說:「你開玩笑吧?這裡即使有一隻蟋蟀,其實不太可能,您也無法在眾多噪音中聽到它。」

農夫保持安靜了一會兒,然後走幾步路到一個角落,那裡有棵在水泥做的盆子裡掙扎成長的灌木。他翻過幾片綠葉,便找到了蟋蟀。住在城市的驚訝的不得了,說:「你的耳朵真行。」

「也不盡然,」農夫回答說。「你的耳朵也跟我一樣好,問題在於你習慣聽到什麼。我示範給你看。」於是他把口袋裡的幾個硬幣丟在人行道上。街道上每個人好像看到暗號一樣,個個人都轉頭。 「你看,」農夫說:「你聽見你所習慣要聽的東西。」

之後,這父親無視於門徒的失敗,繼續爭取與耶穌見面的機會。當供應不夠和供應者缺乏時,他該怎麼辦呢?他直接去找來源。學徒失敗了,但老師沒失敗;學生失敗了,但校長沒失敗;學習者失敗了,但領導人沒失敗。那人並非因此感覺被侮辱、憤怒或惱怒。耶穌的問題是針對門徒 (16節「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 」) 而發,但那人回答了耶穌。那父親沒有等待排隊,他抓緊機會並行動。

請注意,門徒沒有通知耶穌祂們失敗的經歷,父親必須親自出馬。他們沒有再訪或復審那人的事件,卻對他們的無效和無能不作聲。經文沒有記載他們為什麼沒有轉告此事給耶穌,但經文卻說出他們失敗的理由 ── 欠缺祈禱 (29節)。

也許門徒以為耶穌並不關心此事或不為此操心。也許他們因與文士熱烈的辯論而分了心。也許他們對耶穌如何處理文士,揭露文士的錯誤更感興趣。要點是,他們沒有時間給那人,並而放棄了他,但他們不是沒有資源,而該父親也知道。那父親有兩個選擇 ── 走或留,他選擇了留下。他沒有等到眾人疏散或辯論停止。

那父親的行動的確抓住所有出席人的關注,因為此事件亦記錄在其他福音書 ── 馬太 (太17:14-20)、馬可和路加中。

敢於倉促懇求主
9:22 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裡,水裡,要滅他。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9:23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9:24 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有古卷作立時流淚的喊著說〕9:25 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裡頭出來,再不要進去。9:26 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的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9:27 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9:28 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暗暗的問他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他去呢。9:29 耶穌說,非用禱告,〔有古卷在此有禁食二字〕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或作不能趕他出來〕(馬可福音9:22-29)

三個虔誠的猶太人期望在至聖日與一位著名的拉比共度。他們沒有食物、金錢,或騎馬,因此其中一人假裝是個拉比,企圖從下一站村中獲得免費食物,那村的村民也興高采烈地迎接他們。當吃飽晚餐,那小旅館的店主來到拉比面前 ,懇求他為他臨死的兒子祈禱。

其他兩個人向驚慌的假拉比打手勢,要求他繼續扮演那角色。第二天一早,感恩的客棧店主借了幾匹馬給這些急於離開的三個人。在與德高望重的拉比美滿地過了節之後,三個同伴必須回到那小村歸還借來的馬車與馬匹。

假拉比驚恐地恢復他裝扮的角色。走近村莊時,他看到店主向他們方向瘋狂地揮著手跑過來。更讓他驚奇的是店主開心地擁抱他,大聲說:「謝謝你, 拉比。您離開我們村莊一個小時後,我的兒子由床上起來痊癒了。」

兩個同伴驚奇地看著假冒的「拉比」同伴。他們獨處的時候,質問他說:「你在那孩子死前的床上做了些什麼? 」他回答說: 「我祈禱說:宇宙的主,我懇求祢,這對父子不應該因為他們認為我是一名拉比而被懲罰。我是誰?我什麼都不是!一個騙子!如果這孩子死了,他的父親會認為拉比是無能的。因此,宇宙的主,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這個父親和他的信,你醫治他的兒子不會有什麼傷害吧?」

您可知到,馬可在他福音書中使用43次「立時 (immediately)」一字,而相比之下,這字在其他福音書出現的次數是:馬太福音5次、路加福音2次、約翰福音3次。事實上,這字用在馬可福音 (43次) 比新約其他書卷的使用次數超過3倍── 馬可福音43次,其他書卷13次。在此不利的環境和情況下,這父親及時的行動是他信心的最好證據和表現。請注意他如何發揮和延伸他的信心。首先,眾人「一」或「立時」 (可9:15) 見耶穌,他們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祂的安。但污鬼「一」或「立時」見耶穌,便叫那孩子重重的抽瘋 (可9:20),但是這位父親的功勞乃是,他「立時」回應耶穌 (可9:24 )。他們之間的反應分別是:魔鬼立時行動是出於恐懼,眾人的反應是出於好玩,但那父親立時採取的行為是出於信心。第一者是對耶穌的恐懼,第二者是對耶穌的吸引,第三者是對耶穌的確信。

在路加福音相對的記載中,那父親不只求一次,而是求兩次 (路9:38,40)。他是在耶穌行道中,唯一向耶穌「求」兩次的人。根據馬可福音此處的記載,父親也不只懇求耶穌「幫助」一次,而是兩次 (可9:22,24)。此「幫助」一字僅在福音書中出現三次,其他一次是耶穌稱讚有大信心的迦南婦人 (太15:25)。其實,「幫助」一字是把他與迦南婦人的大信心連上而與之相比。那父親與迦南婦人的信心如何相似?他們至少有其他三個共同點:(1) 他們都有孩子 (17節 ─ 父親,太15:22 - 迦南婦人),(2) 他們「立時」行動 (24節,可7:25), (3) 他們要求耶穌「憐憫/可憐」(太17:15,15:22)。

父親謙卑地把不信的罪歸在自己身上,儘管我相信耶穌是怪責門徒的不信。19節的「信不足」與24節的「不信的」是相同的字根,但耶穌是指著門徒們說的,因為19節的「你們」是複數。

耶穌看到父親潛在的信心,而不是他貧乏的信心。為什麼?因為祂從來不會跟沒有信心的人說話。耶穌總跟對祂有信心的聖經人物談話 (太8:10,9:2,9:29,15:28,可10:52,路7:9,7:50)。

結論:你是否容易失望、沮喪和放棄?有句話說:「痛苦是個逗號,不是個句號。」你的信心會因圍繞你的情況、混亂和變動而受影響嗎?你的信心在基督裡得覺醒、有確據和穩定持久嗎?

與神爭辯(拿 4)

與神爭辯(約拿書4章)
翻譯:黃一道

什麼是一位宣教士?網上列了一些傳統和非技術性的定義:
「一個宣教士為了回應神所賜予的恩賜和呼召,願意放棄他/她的舒適地帶,跨越文化,地理或其他障礙去宣傳福音和順服大使命的吩咐而活出基督化的見證。 」
「一個宣教士是一位願意放棄他一切所有和一切所愛,為促進基督的使命。」
「一個宣教士永遠不習慣聽到失喪靈魂的外族人之腳步下到永恆與基督隔絕的地方。」
「一個宣教士是來到一個陌生的文化,一個陌生的民族,一個陌生的語言,然而事實上,每個在他周圍的每一個人認為他是一個陌生人都是正常的。 」
「成為一名宣教士就像是主修哲學-你的意圖無論是再好,你絕不會富有。 」
「一個宣教士是一個人被差派去幹一些事或說一些話,那被差派人不能夠或不能選擇自己想說的或想做的事。 」
「宣教士是教導食人族如何在喫他們之前先做感恩禱告。 」
「一個宣教士是一個曉得兩種語言但不精通任何一個的人。 」

雖然每個人都應該參加一些長宣或短宣事工,可是我們必須有更懂得宣教的動機,而不是得到宣教的感動而已。為什麼我們去?我們能做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態度是甚麼?

一個抱著怨恨,想要反叛和一個充滿矛盾,無邏輯而將近失控逃跑的先知故事,但是這的確是聖經中最可愛的故事之一。在公元前722年,超過50年被擄到亞述國之前,約拿在北部的以色列國工作(列王紀下14:25),約拿如今正在敵人的首都尼尼微。請注意約拿的反映態度反應以色列對外邦人的態度,也可以說延伸及教會對宣教的態度。請問您是否願意拯救一個將來會淪陷你國家的人民嗎?我們對辜負或虧待我們的國家的責任是什麼,尤其是我們必須去遙遠的國家嗎?

放棄自己的偏見 (Turn from Your Self-Righteousness)
4:1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4:2 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阿、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麼.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4:3 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拿4:1-3)

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是一個習慣性埋怨者,能夠經常發出怨言,他最開心了。

一天晚上,他和他的妻子在一個服侍不足的宴會上當客人。那天的演講乏味,送上的香檳卻是熱的,其食物的品質是次等的;服務員的招待很不周到,更糟糕的是有恐懼症的達爾文竟然是被安排坐在一個通風的地方。整個晚上的筵席,他不斷抱怨和咒罵。

後來,該宴會的主持人過去跟達爾文夫人道歉說: 「我希望你的丈夫會原諒我們。我們本來希望他能有愉快的時光。 」她向他保證:「他很愉快,因為他能夠找到很多錯處。 」

有句話說, 「有些人除非他們抱怨,否則不會真的高興。 」

約拿並非很愉快。第一節的「大大不悅」是一個客氣,悅耳和寬容的翻譯,這希伯來文比「不滿」的意思更不祥,其實該字最常被翻譯翻為「惡」330次 (KJV 442次 “evil”) 而只是這一次被翻為「不悅」,確實對約拿是不利。其他經文使用此一句包括約瑟 (創39:9) 拒絕與主人的妻子作「大惡」,尼希米為猶大人所遭的「大難」而哭泣 (尼1:3),並且稱他們娶不信的外邦女子為「大惡」(尼13:27) 。

此外,描述約拿為「大大不悅」和「甚發怒」 - 這兩句話 - 主要是將他與冷血和復仇的掃羅作比較,因為掃羅「甚發怒、不喜悅」眾婦女對大衛的稱讚賞,雖然其次序是相反的。(撒上 18:8)

約拿的發怒確實失了控制。上一次他禱告之時是由他「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拿2:1-2) ,但如今他也禱告,可是來自發怒的禱告,絕非合理和可行的祈禱動機。他激情的呼求「耶和華阿」很低等和可恥的模仿了名副其實和感情十足的禱告戰士,如希西家病得要死時痛哭求神記念他 (王下20:2-3,賽38:3) ,尼希米 (尼1:5,11) 和但以理 (但9:4) 祈求神向猶太人施慈愛,甚至在船上拯救約拿的水手 (拿1,14 )。 最有力和可笑的對比乃是這些外邦人水手竟然懇切地為拯救約拿而向神禱告,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為保存約拿:「竭力盪槳、要把船攏岸」(1:13),但這位屬神的先知亦向神禱告,但忍心地請願選擇自己死亡,犧牲自己和外邦人。況且約拿不像他三位禱告勇士,他的性命並不是陷入生死之危。

在他自以為是的不服氣,約拿辯解他「逃往」到他施 (2節),但是以前的兩段經文清楚交代 (拿1:3,1:10),他是躲避耶和華 ,並非逃往他施,他亦是這樣向水手解釋。約拿是誠實,但虛偽,因為他第一次祈禱時卻謙卑和滿意因為神原諒了他,但他在第二次禱告時,卻生氣和不滿神原諒了別人。

相信神的主權 (Trust in God’s Sovereignty)
4:4 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麼。4:5 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4:6 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4:7 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4:8 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拿4:4-8)

一名住在一家旅館的男士有一天說:「我不相信我不明白的東西。」

另一個人說,「我也不會。」第三位說,「我都不會。」

一個坐在附近的人回答,「先生們,我今天早上坐在車上看到一些鵝在草地上吃草,你們相信嗎? 」

有個聽者說:「當然信。」

「我還看到豬吃草,你們相信嗎?」

三個聽著說:「當然啦。」

「我也看到羊和牛吃草,你們相信嗎?」

他們再次答覆,「當然。」

「嗯,之後那草變了鵝背上的羽毛,變了豬背上的刺毛,變了羊上的白色羊毛,以及變了牛上的頭髮;你們相信嗎,先生們? 」

他們回答,「當然。」

「但是你明白了嗎? 」

相信神的主權乃是憑著信心承認祂的屬性、祂的話語和祂的工作。

約拿的行動和態度勝過他聽到神挑戰他的話。先知沒有留一個字或確認。他不相信神的主權,他的判決或他的全知。真相被告知,約拿不是嫉妒神,但是判斷其他人。雖然神是緩慢的憤怒,約拿卻很快就指責。尼尼微城的拯救是一個更大的奇蹟超過約拿的存活。事實上,他們有一個比約拿對憤怒更好的了解。之前,他們說,他們的懺悔: 「誰知道呢?或者神還可能反過來放鬆和同情反過來不激烈的發怒,使我們不會滅亡。 」 (拿3:9) ,不像約拿,他們能理解,神的憤怒(拿3:9)提供更大的目的,就是為人類的悔改。神的憤怒是針對人的罪惡和無恥,從來沒有在人為罪過悲傷並降伏於他。我們不告訴約拿憤怒的對象。它是人或神?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這不是自己。

在世界上神給約拿一切權利和所有的時間去理清自己的感情,但他掌握他的舌頭(節4-5 )更挑釁性和熱情形式的抗議。他沒有返回他的國家或離開該國,但選擇的首要位置,提出自己的住房,坐在它的樹蔭和等著看會發生什麼樣的城市。約拿拒絕相信這是結束時,頑固地選擇坐在那裡39天左右(拿3:4) ,如果他是要作,下一 日主會中斷。

請注意,第二次約拿表示願意死去(節8 ) ,它不是向神發出了或在祈禱,不可能是宿命論,徒勞和失望,也不是信心。

想想別人的救恩 (Think of Others’ Salvation)
4:9 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麼.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4:10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4: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9-11)

亞西西法蘭西斯有一天對他幾個追隨者說,「讓我們走到鄉村各處去傳教。 」半途中,他們遇見一個背著沉重擔的窮民。法蘭西斯不急不忙仔細地聆聽他的不幸故事。到達鄉村之後,弗朗西斯陸續跟店主談話,與在他們的水果和蔬菜攤位的農民交往,並跟街道上的兒童玩。回家時,他們碰見一個擔著乾草的農民,法蘭西斯花時間在他身上。過了一個早上,那組人早上就會從離開的地點到達修道院。

一個大失所望的追隨者對法蘭西斯說, 「法蘭西斯兄弟,你說你去傳教,可是這早上已經過去,但是你卻沒有講過一句話。虔誠的法蘭西斯回答說,「但是我們在路上一直都在傳道。 」(Tan #3104)

約拿錯誤地發洩他的憤怒。他應該向著蟲子生氣。即使如此,神對他向什麼人發怒並不在意,而是為什麼他要發怒。雖然第1和第4節沒有記載我們他憤怒的對象,但是第9節告訴我們更多有關他發怒的對象和範圍。請注意,發怒一子出現在這一章比舊約任何書卷更多。

「愛惜」( 5 10 )的字面上意思是「遮蓋」。神沒有期望約拿憐憫那些冷漠,不順服和不願悔改的人,而是約拿沒有對誠懇悔改的外邦人表示同情和關懷,甚至刻薄他們。他並沒有真正的對植物或藤的關注,而是為自己,因為是那樹的陰影保護他的頭。

留意,約拿對尼尼微的悔改懷者滿意。他們其實不是藉著約拿熱情的呼籲而得救的,因為他從來沒有這樣做,告訴聽眾應該相信什麼和有什麼反應。「大大」一字(6節)完美地對比約拿的樂觀悲觀的時刻和動機。從「大大不悅」(1節),約拿變成為那棵蓖麻「大大喜樂」。約拿的優先事項,熱情和偏見都是錯誤的。

這位不願開口只說了的五個希伯來文字的先知,為了盡量減少影響。但是他懼怕地和無助地發現,屬靈的復興已爆發。尼尼微王不僅僅要求一天的全國哀悼日,他宣布全國無期的哀悼(拿3:7 )。

「知道/分辨」在這卷書上出現6次,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約拿「知道」神是有恩典、有憐憫的(拿4:2 ),「知道」他躲避耶和華(拿1:10 ),「知道」大風是因他的緣故(拿1:12 ),可是他不關心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知道/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 (拿4:11) 。他擁有知道神並知道自己的心,但缺乏知道外邦人的心。

結語:你今天為什麼事憤怒呢?你能否超越看膚色,文化或階級的眼光?你以正面或負面,正確或自大,愉快或偏見的態度表示神的托付和憐憫?你是否愛神與愛人,或者你只是愛自己?

與神為友 (雅 4)

與神為友 (雅各書4:1-10)
整理:林捷三

有個牧師遇到一位好久不見的老同學,發現他如今是一名良好聲譽的法官,便恭賀他在生活中的成就。

當他們分手時,牧師對那人說,「法官,我覺得最好的事莫過於,您是我們教會的成員。」

「其實,」法官說,「這算是個巧合。當我開始事業有成時,妻子和我認為我們應該加入教會,這是件好事。因此,經過深思熟慮,我們加入了一個宗派的教會,也過了一段好時光;但他們一直提及「信心」,很快的我們發現,他們要求的信心比我們所有的更多,所以那就有必要作些改變。我們反覆思想,基於種種原因,我們決定要加入另一個教派。在那裡,我們發現他們要求「行為」,不斷要求行為,顯然他們要求的超乎我們能行出的。在不得已得情況下,我們決定再轉教會。這次的決定我們作得非常謹慎,希望這次是最後一次。最後我們決定參加你的教會,相信從此我們即使沒有信心或行為也會過得不錯。」 ( 聖經真理插圖# 544)
雅各書三次著名的斷言,「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 (雅2:17,20,26) 。雅各書第三章提出外在的威脅:舌頭。在第四章他論到內在的威脅。有什麼威脅超過舌頭,比它有更大的殺傷力?有什麼危險的勢力能引起「爭戰鬥毆」 (1節) 、「貪戀」(2a節)、甚至「殺害嫉妒」(2b節)?我們如何才能遏制,矯正,甚至克服它?

掌控你的渴求 (Exercise Control Over Your Longings)
4:1 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麼。4:2 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也不能得.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4:3 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 4:1-3)

陳振聰在香港很出名,他提出的訴訟被稱為「世紀官司」。 亞洲最富有的女人龔如心在2007年去世,留下一筆財產給慈善機構;陳振聰拿出另一份遺囑要爭取龔如心的那份遺產:據《福布斯》雜誌在2007年的估計,約值42億美元。
媒體競相報導陳振聰的生平:他自稱是龔如心15年的情人和她財產的唯一受益人, 1959年出生,比龔如心小20-23歲,是個風水師和三個孩子的父親。一份報紙稱他曾經當過「一次性的酒保,推銷員 ,侍應生以及市場調查研究員。」多人作證說他還吹噓獲得來自加拿大的醫學學位。

紐約時報報導,陳先生承認自己已從龔如心身上過2.58億美元,他的兩個兄弟幫他在夜間晚從她的辦公室載走一袋袋現鈔,超過150萬美元,用貨車載了好幾趟。
http://www.nytimes.com/2009/07/15/world/asia/15hongkong.html?_r=1&ref=todayspaper

經過兩年多的審訊,法院最後裁決龔如心在2006年的簽名是偽造的。隔天,陳先生被捕,之後獲准保釋。香港稅務局要求他交3億港幣 (約$3,846萬美元) 的稅款,要為他自稱收到了王女士的款項上稅。

媒體說滿面笑容的他如今「非愁苦困,身形明顯消瘦,記者拍攝到的也只是強顏歡笑,不再見先前意氣風發的「四萬笑容」。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6/11/content_2633161.htm

雅各書第四章直接指出讀者爭戰鬥毆的來源,作者使用一種猶太文學最喜愛的「交叉平行的修詞法」(chiasm) 的手法,藉著第 1節和第4節的同字結尾做首尾呼應 :第1節被譯為「私慾」和第3節譯為「宴樂」,兩次都是複數的,或是希臘文的hedone,由此字衍生英文的單詞「hedonism」(享樂主義) ,其快樂原則 (pleasure principle) 或花花公子世界。什麼是hedone?這是我們過渡活躍的衝動,身癢(心養癢的)和放縱。它是貪得無厭的,下流和缺德的。Vine’s描述「私慾」為「滿足了自然的慾望或犯罪的情慾。」這一字在新約供有 5次,其中兩次在雅各 (1,3節) ,但其最生動的描述是記載彼得後書2:13-14:「(他們) 行的不義、就得了不義的工價.這些人喜愛白晝『宴樂』、他們已被玷污、又有瑕疵、正與你們一同坐席、就以自己的詭詐為快樂.他們滿眼是淫色、〔淫色原文作淫婦〕止不住犯罪.引誘那心不堅固的人、心中習慣了貪婪、正是被咒詛的種類.」

在第1節的動詞「戰鬥」 (strateuomai)是來自軍事方面的背景,描述軍隊的戰役,侵略或征服,因此是無情的,險惡的和激進的。此外,它是個分詞,是第1至第10節中唯一的分詞 (“-ing”),表示這戰鬥是積極的,運作和發展中,連續發生的。

談過「我們的私慾望如何運作」後,雅各提到其目的。第3節的「(為) 要」是整章唯一傳統的「因為」(hina) - 全書只有兩次 (雅1:4) ,這是獨特的,是一本五章的書信稀有見到的。之前的「因為」 (3節) 是比較弱的「因為」,而且不是傳統的目的「因為」或「原因」一字。首次的「私慾」(1節) 關注正在進行的進程的「戰鬥」「第1節的分詞) 。第二個「私慾/宴樂」(3節) 涉及的目的 (hina) ,乃是「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妄求」 (3節) 是kakos或邪惡的希臘文。「浪費」 (3節) 用於負面,消極的意思,這意味著浪費,用盡。合本:花盡,耗盡,拿出規費,費財,浪費。NIV的翻譯是「consume消費」。

在兩次「私慾」(1,3節) 之間,雅各在第2至3節引用5次「不」一字:四次「Ouk」和一次「me」。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也「不」能得.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me) 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這五次的否定有關他們的追求,行為和祈禱。

選擇你的朋友 (Exercise Caution in Your Liaison)
4:4 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淫亂的人原文作淫婦〕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麼.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4:5 你們想經上所說是徒然的麼.神所賜住在我們裡面的靈、是戀愛至於嫉妒麼。4:6 但他賜更多的恩典.所以經上說、『神阻擋驕傲的人、(anti-tassomai)給謙卑的人。』(雅 4:4-6)

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智者。有一天,有個人會見這偉大的哲學家,說:「你想知道我剛聽到關於你的朋友的一些事嗎?」「等一等,」蘇格拉底回答道。 「你還沒有告訴我之前,我要你經過一個小小測驗,就是三重過濾測驗。」

「三重過濾測驗?」「是的,」蘇格拉底回答。 「在你跟我說我朋友的事之前,最好先停一下,先過濾你要講的話。我把它稱為三重過濾器的測試。第一個過濾器是真理。你是否絕對肯定你是要告訴我的是真實?」

那人說:「不,其實我只是聽說的...」蘇格拉底說: 「好吧,你不知道是真還是假的。現在讓我們嘗試第二個過濾器的考驗,乃是良善的過濾器。你要對我說有關我朋友的事是否一樁好事?」「不是,相反的...」蘇格拉底繼續說,「那麼,你要告訴我他的壞事,但你不能確定是事實。您還得通過另一測試,因為還有一個過濾器:「有益」的過濾器。你要告訴關於我朋友的事是否對我有益?」

「不,不是真有益的。」蘇格拉底的結論,「嗯,如果你想告訴我的不是真實又不是好事,甚至也是無益,為什麼還要告訴我呢?」

同樣地,我們可以判斷「我們對世界的迷戀和友誼(愛慕)」。

雅各用了三個難聽和不利的名稱去責備那些與世界結合和被他們的私欲,情慾,和慾望所困捆綁的人:淫亂的人,世界的朋友、神的敵人 (4節) 。

什麼是「淫亂的人」或原文的「淫婦」?她是一個偏離自己的合法丈夫。在這經文範圍,教會是基督的流浪新娘。信徒都應是嫁給基督的新娘,是有屬於祂的,是效忠於祂的。

什麼是與世界為友?與世界為友是靠近世界,羨慕世界,戀慕世界。基督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因為朋友的定義乃是一個無條件的,而不妥協,並改進和激勵你的人。真正的朋友不會讓你犯罪行惡,做可恥、可惡的事,一個反對醉酒駕駛的口號宣稱,「朋友不會讓朋友酒後駕車。」朋友是一個你可信任的,與你傾訴的,你能投靠的,伴你同行的和與你共同考慮處境的人。

雅各不喜歡使用「所以」的連接詞,但在第4節他選用全本書中首次一個「所以」。什麼是「與神為敵」?第 6節回答:「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神在聖經中唯一定意反對的人是驕傲的人 (彼前5:5) 。驕傲 (huperephanos) 在6節是明顯高人一等的人。它是來自介詞「越過 /以上」和動詞「彰顯 /明顯」,因此驕傲的人彰顯自己為他人之上。 「反對」(anti-tassomai) 來自動詞「反」 (anti-) 和「安排」、「分配」或「任命」(tassomai)。在使徒行傳7:10「『賜」『恩』」二字描述約瑟的故事:「 (神) 救他脫離一切苦難、又使他在埃及王法老面前、得恩典有智慧.法老就派他作埃及國的宰相兼管全家。」

改變你的生活 (Exercise Changes in Your Life)
4:7 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4:9 你們要愁苦、悲哀、哭泣.將喜笑變作悲哀、歡樂變作愁悶。4:10 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雅 4:7-10)

有一隻袋鼠從動物園逃了出去。動物園的管理員知道牠會跳很高,所以就設了10尺高的柵欄。然而,隔天早晨,這隻袋鼠還是又跑了出來,在動物園裡到處散步。

於是管理員又把柵欄加高到20尺,可是,隔天早晨,這隻袋鼠一樣又跑了出來,在動物園裡散步。

就這樣,一晚又一晚,直到柵欄加高到60尺。最後,隔壁籠子的駱駝問袋鼠:「你覺得柵欄還會做到多高?」袋鼠回答說:「大概會到100尺吧!除非開始有人在晚上把柵欄的門給栓起來!」

很明顯,罪是必須處理的。

第7至10節間有一種強烈的氣氛其他類似長度的經文所沒有的,但是最特殊的部分乃是在這短短四節裏,記錄了十個命令式的動詞。什麼是命令式?它不是邀請,建議或要求。命令式語氣是強制性和指令的,委任的和必須的。它不是「有它還不錯」,「還好有它」,而是「必須擁有。」這是直接的,高要求性的,和絕對的。

這九個命令式動詞可以分為三類:
1. 依靠神。這三個行動是順服神 (HUPO-tasso, 7節) ,親近神 (8節) ,在主面前自卑 (10節) 。順服神或「hupo-tasso」 (「在下,安排」) ,在希臘文是指安排或置於之下,把自己置於或降服高階主權之下。親近神標示與神距離。

2. 抵擋魔鬼 (7節) 。下一個題目是抵擋 (anthistemi) ,它來自一個介詞「反」。抵擋在希臘文意味著站出來反對。魔鬼並不只是走開,跑開或隨便離開,牠就是必離開你們逃跑了。如果您留意其他三個動詞節不屬於命令式的,但他們是未來時態的,始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其他就是「神就必親近你們」 (8節) 和「主就必叫你們升高」 (10節) 。這未來時態是對十個命令式所作出的回應。

3. 悔過
命令式包括: (1) 潔淨你們的手, (2) 清潔你們的心 (3) 要愁苦 (4) 悲哀 (5) 哭泣 (6) 改變。手和心味著內部和外部的潔淨。悔改是針對態度,而不是出於活動,要更新變化,而不是口是心非,是重建,而不是拒絕。

結論:私欲是一種吸引力和娛樂,變成一個癡迷和成癮。不管跑得多快,一輛沒有剎車器的跑車是死路一條的。同樣,一個沒有控制,謹慎、小心的人,無論是做人或做信徒終必失敗。你是否有些還沒有承認的罪?是否有些東西代替了神在你生命的地位?罪帶來的是欺騙,黑暗和倒楣厄運,但是認罪導致公義,復興和與神和好。

為了一些好人 (創 18)

為了一些好人 (創世記18:1-8,16-33)

有一次當我在神學院的聚會聽完一個講員的分享後,我就向圖書館借了這個講員所寫的一本很棒的書,這本書用了一個很奇怪的書名《我愛咖哩鄉》。作者嚴鳳山是一個來自香港的宣教士,他提到:經過十年在印度的努力,他只能帶領一個人歸主,這人原是錫克教徒,即使困難重重,還是不能打倒或消除神百姓心中那股火熱的心志。

嚴牧師想起有一年他參加了一個很特別的宣教營會,目的是為宣教工場預備新進的宣教士,並且評估新招募同工的素質。

那一年,有十二位准宣教士受訓。他們年齡不一,當中有一對是六十多歲才退休的夫婦,有很多年輕夫婦帶著孩子參加營會,還有一些是單身人士。他們的共通之處,就是喜歡選一些富挑戰性的宣教工場,有五個人選了蒙古,另外四人要去東歐,有六人想進入共產國家,有兩人到巴基斯坦,最令嚴鳯山開心的是有三人選了印度,也有一些人還沒作決定。 (嚴鳳山,我愛咖哩鄉,105 頁)

創世記第18章提到神親自造訪亞伯拉罕。之前,神至少五次向亞伯拉罕顯現,並向他說話 (創12:1,12:7,13:14,15:4,17:1)。這當中有話語、有溝通,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如何溝通?最常提到的是「耶和華對亞伯蘭說 / 耶和華對他說」(創12:1,13:14,15:4,15:7,15:9,15:13),經文有兩次說「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創12:7,17:1),有一次是「在異象中」(創15:1)。第12章則是神單方面說話,但第15章則是一個雙向的對話。本章則是耶和華親自來造訪亞伯拉罕,看看亞伯拉罕是否已經準備好成為多國之父。

如果你知道你的鄰居快要滅亡,你有什麼反應?您又如何回應這個失喪、又步入滅亡的世界?對於不敬虔、不知恥、又不悔改的罪人,你有什麼反應?

服務要周到 (Be Hospitable in Service)
18:1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2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3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4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5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裏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6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做餅。」7亞伯拉罕又跑到牛裏,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8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創 18:1-8)

一個剛進入護理學院才二個月的學生,突然遇到教授給他抽考。這位認真的學生很順利地完成所有的考題,卻看到最後一題寫著:「請問校內負責打掃的婦人叫什麼名字?」

那學生心想:「這當然是個玩笑性的題目,我怎會知到她的名子?」這裡補充說明一下:這個學生曾經見過那位五十多歲、個子高、黑頭髮的婦人好幾次。因此他最後一題空白沒有作答,就把考卷交上了。課堂還未結束時,有個學生問教授:最後一題會算分嗎?教授回答說:「當然要計分,在你的職業生涯中,你會遇見許多人,每個人都很重要,都值得你注意和關心,即使你只是給他們一個微笑、或只打個招呼。」那學生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堂課,而且知道負責打掃的婦人名叫多莉絲 (Doris)。

亞伯拉罕熱情款待神,後來所多瑪惡待神,這兩者成了明顯的對比。那時正是熱不可支 (1節),沙漠天氣更是炙熱如焚。亞伯拉罕一見這些陌生人,就立刻行動,何況他已猜測出他們的身份。他沒有等到他們提出要求,就俯伏在地,拿水給他們三人洗腳 (2節),又請他們在樹下歇息 (4節)。這位族長兩次稱自己為「你的僕人」(3,5節) ,同時選了上好的麵粉作餅 (6節),精挑細選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預備盛宴 (7節)。他並沒有與他們一起坐著吃,而是恭敬地站著伺候客人 (8節)。順便一提,這是「俯伏」一詞 (2節) 首次在聖經出現。

亞伯拉罕的行動頗為有趣又驚人,甚至神也欣賞。當天他跑了一段路,他不僅以「急忙」行動去迎接他們 (2節) 而是「跑」去他們身邊,在希伯來文、還有英文KJV, RSV 和 NASB譯本,都記載他不只急忙地從帳棚入口處,跑去迎接他們,他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 (7節) ─這兩個「急忙跑」,是同一個希伯來字。然而其他三個詞 ── 第6節的「急忙」,「速速」和第7節的「急忙」,都是同一個原文字,用來形容他事奉神的決心。因此,有兩個類似詞 一共出現5次,表示亞伯拉罕熱烈的渴望服事神,給神留下深刻的印象。(創18:3)

翻譯的複雜在於,第3節的「若」和「不要」和第4節的「容我拿」之後,本來有個「求祢 (na)」一詞。很少有人可以像亞伯拉罕那麼體貼,他選擇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 (7節) ,令人想像不到的是:這後來便成為利未記裡有關獻祭的要求 (利1:5,4:3,4:14,9:2,16:3,23:18);他選的牛犢又嫩又好,他用的配料「乳酪」(8節,新譯本) 也可以翻譯為「流奶」 (伯20:17)、「奶」(伯29:6)、「奶油」(箴30:33)。亞伯拉罕提供奶當作調料給他們,讓牛肉更容易消化。

感性要提昇 (Be Heightened in Sensibility)
18:16三人就從那裏起行,向所多瑪觀看,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17耶和華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亞伯拉罕呢?18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19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20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21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嗎?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22二人轉身離開那裏,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23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創 18:16-23)

有一個人婚姻出了問題,便去請教婚姻專家。那專家說:「你必須學習聆聽你妻子所說的話。」那人很用心地聽取專家的意見。過了一個月,他回來告訴那婚姻專家說他已經聽他太太所說的每一個字。那專家就笑著說:「那麼現在你回家聽她沒有說出的每一句話。」(Anthony de Mello)

什麼因素讓亞伯拉罕的熱情款待顯得更出色?那就是他對神高度的敏銳。他帳篷內的客人飯後稍事休息,緊接著就要告別,這時亞伯拉罕主動起身與他們同行 ( 16節),來送這三人上路,作為一個好的主人本該如此。然而,亞伯拉罕與他們同行是另有道理的,出於預感,他要看看他們往哪裡走。在此之前,他似乎注意到這些人有意無意地向多瑪觀看 (16節);如今他們突然掉頭 (22節),轉向所多瑪 (22節)。沒錯,他的擔心成真了。看來要警告他住在所多瑪的侄子羅得,為時晚矣。

希伯來文的「站在」主前 (22,27節),或 NIV的「standing」,只適用於3個特定的聖經人物,包括記載在耶利米15:1的摩西和撒母耳。但有點不同的是,亞伯拉罕不只是「站在」主面前,他「仍然」站在主前 (希伯來文裏有「更多」和「再次」兩個字)。這個字描述亞伯拉罕的代禱、毅力與堅持:「別讓神這麼快走」,「不要讓羅得就這樣滅亡」。

此外,「近前來」(23節)這個字首次在聖經亮相。「近前來」就是「靠近些」。要多靠近?近到足以顯出他嚴重關注,以面對面的交談,來得到充分地重視。20節經文並沒說清楚是三人自言自語,還是對亞伯拉罕說,因為沒有直接受詞。兩位創世紀的專家阿蘭‧羅斯《創造和祝福》和戈登‧溫漢姆《文字聖經評注》說:這是獨白、自述,所以亞伯拉罕很可能沒有聽見。但即便如此,亞伯拉罕還是採取了行動,要來澄清。

祈求要衷心 (Be Heartfelt in Supplication)
18:24假若那城裏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裏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25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26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裏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27亞伯拉罕說:「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28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就因為短了五個毀滅全城嗎?」他說:「我在那裏若見有四十五個,也不毀滅那城。」29亞伯拉罕又對他說:「假若在那裏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他說:「為這四十個的緣故,我也不做這事。」30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假若在那裏見有三十個怎麼樣呢?」他說:「我在那裏若見有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31亞伯拉罕說:「我還敢對主說話,假若在那裏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他說:「為這二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32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裏見有十個呢?」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33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創18:24-33)
你對眼前發生的危機有何反應?

當危機來臨時,你會怎麼面對?

在一個跨教會的聚會中,有位秘書緊急地喊叫:「大樓著火了!」
衛理公會的會友在角落聚集祈禱。
「浸信會」會友大叫:「哪裡有水?」
貴格會 (Quakers) 信徒安靜地為著火災帶來的祝福而讚美神。
路德會會友在門上貼公告,宣布火的邪惡。
天主教傳遞盤子來收奉獻,以補償這次損失。
猶太人在門上貼上符號,希望火勢能夠越過。
基要主義者宣稱:「這是神的報復!」
聖公會會友排隊,遊行走出大堂。
基督教科學家斷定:「根本沒有火」。
長老教會選了一名主席,然後主席責成委員會調查,並提交一份報告。
最後那秘書找到滅火器,將火滅息。

亞伯拉罕想要挽救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決心,很值得欣賞。他敢於冒犯神,惹神發怒(27,30,31節),而且不避諱地來來回回六次向神提問、據理力爭、追問神 (24,28,29,30,31,32節),一再要求打折扣,由10-12% (由50到45人,由45到40人),到25% (由40到30人),然後再三分之一 (由30到20人),最後一次要求再減50% (20到10人)。總共,他的要求已高達80%,直到他也覺得尷尬,不好意思再要求下去。然而,神並不認為亞伯拉罕太傲慢、太過分或放肆。從神看來,亞伯拉罕很值得尊重,並非撒野無禮;他很理性,而不會荒謬;他很進取,卻不是魯莽。

事實上,如果亞伯拉罕沒有要求神,這反而會令神失望。他的求問,使他自己更理解神的屬性和心意。神開誠佈公地邀請亞伯拉罕去探究並讚賞祂神聖憐憫的真理。神不會因惡人而掃除義人,即使只剩下十人以下,甚至五個義人。祂終究毀滅了那城,而不是毀滅義人。有四人免死 ,那就是羅得、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 (創19:16)。事實上,只有一個是義人,就是羅得,儘管他不明智。神比亞伯拉罕想像的還要更仁慈、更講理,祂為了一義人而憐憫一家人。

當亞伯拉罕來回與神討價還價,他沒有重複提及「審判全地的主」(25節) 那一句。他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神應許他作多國的父 (創17:4),而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 (18節)。亞伯拉罕干預似地請求神的協力。身為多國的父,他實在是為了全人類而呼籲,並不希望看見一人沉淪。